首页
福建体彩36选7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福建体彩36选7 > 新闻动态 > 太平天国:石达开败亡启示,想成功就要沉得住气

太平天国:石达开败亡启示,想成功就要沉得住气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8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56

25岁那年,石达开站在长江边,精神抖擞。这一年,他打败了赫赫有名的曾国藩,取得了湖口大战的胜利。到了32岁,石达开站在大渡河畔,心情沮丧。这一年,他败给了不怎么出名的土司将领岭承恩和王应元,最后被清军残忍地处以凌迟之刑。

从本事上来说,岭承恩和王应元比起曾国藩,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,中间大概还得隔着两个李鸿章那么多。石达开虽然能轻松打败曾国藩,可没想到却阴沟里翻船,栽在了一个无名小将手里,这事儿也挺逗的。说到底,石达开失败是早晚的事,他年纪太轻,沉不住气,终究没有王者风范。

为啥石达开会失败呢?自从他离开了太平天国,身为翼王的他变得名不正言不顺,之后就再也打不过清军了。哪怕是那些没什么本事的清军将领,或者是广西当地的土匪,都能把石达开整得挺惨。

石达开要是没了个好靠山,想成功可就难上加难了。那他为啥会没了这靠山呢?原因就是他碰到难关时沉不住气,不懂得忍一忍的重要性;他做事太冲动,把好机会都给浪费了,结果倒让洪秀全捡了个便宜。

第一件事,就是大放厥词说要“带着队伍回去,打下南京”,完全是被恨意给蒙蔽了理智。

在李秀成的亲口讲述里,他仔细讲了讲天京事变时石达开的事情。石达开一开始是和韦昌辉商量好的,打算一起除掉杨秀清,但他们说好只动杨秀清他们三兄弟。

另外,石达开没按约定回京城,这让韦昌辉变得很孤单,两人因此翻了脸。到后来,石达开想要除掉韦昌辉,还吓唬洪秀全,说要打南京。

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犯下的最大错误,就是选择撤军回都并攻打占领了南京。那时候,韦昌辉已经众叛亲离,太平军的士兵们都不再听从他的指挥,他下台是早晚的事,石达开真没必要这么冲动行事。

洪秀全和韦昌辉在南京已经打了起来,石达开说要“打下南京”,其实就是想给洪秀全点颜色瞧瞧。要是洪秀全不除掉北王,石达开就带着他的“平乱大军”回来,直接攻打都城。

石达开是下属,洪秀全是老大,“攻打南京”就是手下不听老大的话。洪秀全为啥要让韦昌辉和石达开一起搞天京事变呢?还不是因为杨秀清老假装“天父附身”,跟老大抢风头。

杨秀清借“天父”之名来挑衅,石达开则是用武力来显示威力,洪秀全哪能坐视不管?他不想看到第二个杨秀清出现,特别是石达开那句“攻打南京”的话,让洪秀全心里非常害怕。作为天王,他不可能再相信翼王,肯定会做些防备措施。

其实,这时候石达开该冷静下来,别太冲动急着报仇,得想想以后怎么掌控朝政。洪秀全和韦昌辉在那自相残杀,天王手下没兵没马,单靠自己是斗不过北王的。

说到各地的太平军,除了石达开,没人敢跟北王对着干。所以,石达开应该举起“救天王”的大旗,找个解救天王的借口,在外地招兵买马,用武力震慑住对方。

洪秀全斗不过韦昌辉,为了自己不被伤害,只能向石达开求助。这时候,洪秀全就像安史之乱里的安庆绪,而石达开就像是史思明。安庆绪被困在邺城,只能答应把“皇位”给史思明,好让他出兵帮忙。

当然,洪秀全肯定不会放弃“天王”的位置,但他也得给石达开足够的面子,比如封他为“军师”,这样翼王就有了名正言顺管理朝政的理由。在太平天国,是“军师”说了算,天王只是个挂名的头儿,真正管事的是军师。

不说“攻打并占领南京”,而是说“救援皇室”,这样做,石达开不仅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,还能得到大大的好处,真是一石二鸟。可惜啊,翼王太年轻了,才25岁,心急火燎的,非要跟洪秀全过不去,想把他逼上绝路,结果反倒是害了自己。

第二件事呢,就是回到京城帮忙治理国家,给洪秀全制造点压力,然后除掉秦日纲和陈承瑢这两个人。

拿不下韦昌辉的人头,石达开就打算撤军回去攻打南京。石达开这看似霸气的做法,实则政治手腕不高明。所以,天京事变发生后,哪怕局势乱成一团,洪秀全也没急着叫石达开回京,而是先瞧瞧各方的反应。

按照李秀成自己说的,石达开回到京城帮忙管理国家大事,这并不是洪秀全的主意,而是“满朝文武都推荐翼王来处理政务,大家都很高兴,但翼王心里却不太乐意。”换句话说,就是大臣们想让石达开回来,可洪秀全却不太高兴。

那么,洪秀全为啥不高兴呢?一方面是因为石达开之前说要攻打南京,另一方面也跟杀了秦日纲和陈承瑢这事儿有关。石达开在处理秦日纲、陈承瑢的问题时,做法太欠考虑了,就像是在报复泄愤一样。

燕王秦日纲和佐天侯陈承瑢该不该杀呢?这事儿大家的看法都不一样。反正他们俩确实参与了天京事变,还起了不小的作用,也给石达开带来了些麻烦。

从石达开自己的角度来说,他杀掉秦日纲和陈承瑢,既报了私仇,也去掉了朝廷里最强的对手。那时候,朝廷里的大臣里,就数秦日纲和陈承瑢地位最接近石达开,他们俩手下还有很多人支持。

燕王和佐天侯对天王洪秀全那是死心塌地,天京事变中,他们每一步都紧跟着洪秀全的指令走,上级说啥他们就做啥,从不迟疑。就像李秀成说秦日纲那样:“忠心勇猛讲信义是没问题的,可就是没啥大本事。”

石达开想让太平天国完全按他的想法来,就得把秦日纲和陈承瑢踢出局。不过,石达开做法欠妥,他竟在众大臣面前,不顾洪秀全的一再求情,非要杀掉他们两人不可。

大家都明白,石达开回京城是大臣们的主意,翼王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,但洪秀全却不买账。石达开这样明摆着挑衅,洪秀全怎能不心生怨气。之前还说要“攻打并消灭南京”,现在又要执意杀掉两位重要大臣,石达开到底想干啥?

秦日纲和陈承瑢被处死后,洪秀全对石达开更加戒备,于是把洪仁发和洪仁达也封为王,用来牵制石达开,防止再出现一个像杨秀清那样的人。洪仁发和洪仁达没啥本事,洪秀全为啥还要封他们为王呢?只能说洪秀全手底下没人可选了,只能出这个不太好的主意。

其实,要解决秦日纲和陈承瑢的事情并不难。等石达开回到京城,他可以叫那些站在自己这边的大臣给洪秀全上书,找个“带坏皇上杀天父”的借口,把燕王和佐天侯给处理了,这样也好给太平天国一个说法。

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上书进谏,让洪秀全左右为难,不知该怎么办。这时候,石达开站了出来,他指责秦日纲和陈承瑢“带坏君王”,罪该万死,但念在他们“平定北方叛乱有功”,便没有杀他们,只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力,把他们关在高墙里,不让跟外面的人接触,每天对着“天父”悔过。

这样一来,石达开不仅赢得了“贤王”的好名声,还除去了与自己竞争的人,也让洪秀全没了办法来牵制自己。之后,石达开就开始掌管朝政,让自己的部下担任重要的官职,还向驻守武昌的韦俊表示友好,完全掌握了整个局势。

所有事情都已安排就绪,就算洪秀全让洪仁发、洪仁达当上王,也没啥用。石达开说军队事务太紧急,提议让亲王带兵去打湘军、八旗军和绿营军,好提振士气。接着,他又让自己的心腹去跟天王说好话,夸“发达”多么厉害,建议他们也带兵去战斗。

洪仁发和洪仁达肯定不敢领兵打仗,洪秀全也不敢让自己的兄弟去冒险。于是,石达开就找了个理由说要抵挡湘军,去了安庆指挥军队。他在那儿建了个大本营,管着各路兵马,还处理国家大事。

安庆是石达开的大本营,洪秀全插不上手。在南京,重要位子也都被翼王的人占着。眼下,跟清军打仗正处在节骨眼上,翼王的手下都挺能干,洪秀全还得靠他们。这样一来,打着打着仗,石达开就会慢慢把大权都抓到手里,洪秀全就只剩个名头了。

石达开在安庆稳坐指挥,又站在了正义的一边,哪个太平军的将领敢不听他的?这样一来,石达开就能把大家的心拢到一块儿,跟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焦头烂额的清朝争夺天下,抢那皇帝的宝座。

可是,石达开年纪太轻,心浮气躁,面对那些复杂纷乱的矛盾,他处理得不够好,结果让自己变得很被动。一旦受了点委屈,他就急着要挽回面子,不懂得暂时忍耐,以便争取更大的好处,可见他的眼光和胸怀都还不够宽广。

三国时候,“小霸王”孙策遇到的憋屈事比石达开还要多,但他很能忍,这才打下了东吴的江山。还有那位“兵仙”韩信,早年也是受了不少委屈,甚至被人逼着从胯下爬过,可他后来却成了汉朝最厉害的大将,靠的也是能隐忍。要是韩信当时一冲动,直接跟那屠夫干一架,那估计就没后来的“兵仙”了。

越王勾践、北周的武帝宇文邕、明朝的成祖朱棣这些人,都是特别能“憋”的主儿。假如宇文泰沉不住气,立马跟宇文护对着干,那他可能早就成了第三个被踢下台的皇帝,隋唐的繁荣景象也就不复存在了。朱棣的情况也一样,在建文帝的打压下,要是他当时就直接跳出来抱怨,那历史上也就没有永乐大帝这一说了。

当然,要说最能忍的人,宋明帝刘彧绝对排第一。在当“诸王”那会儿,刘子业折磨他的手段简直不是人能干出来的。但刘彧硬是挺过来了,不管刘子业怎么羞辱他,甚至叫他“猪王”,他都默默承受,背地里却在悄悄攒劲儿,准备给刘子业来个狠的。

要是石达开能有刘彧一半的耐心,那太平天国的历史可能就得另写了。



上一篇:南京印发城市更新导则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福建体彩36选7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